2019的回望:五四百年戲劇的四個關鍵詞

「五」個主題「四」天活動

活動安排:導論(15分鐘) / 讀劇(45分鐘) / 香港回響(30分鐘) / 討論(30分鐘)

第一場: 17/10/2019 (星期四)  8:00pm

女性自主

讀劇:易卜生《傀儡家庭》選段

導演:白耀燦

演員:勞敏心、喬寶忠、游 錦、白耀燦

嘉賓:潘詩韻

簡介:

中國現代戲劇運動是從引入易卜生 (Henrik J. Ibsen) 開始的,而這位挪威劇作家影響中國最大的作品是《玩偶之家》(或譯作《傀儡家庭》)。女主角娜拉表面上過著歡樂和舒適的日子,但她後來發覺一切都只是個假象,她竟不過是丈夫海爾茂的玩偶﹗於是,娜拉做了個震驚世界的劃時代的決定……。

五四運動留給我們的第一個關鍵詞是「女性自主」,就讓我們從娜拉開始,看看女性「自主」可以採取怎樣的姿態,又面對怎樣的困難。除了回顧《玩偶之家》的片段外,我們還請來香港演藝學院老師潘詩韻來和們一起討論—— 她也是刻劃異見者妻子心路歷程作品《漂流》的劇作者。


第二場: 18/10/2019 (星期五)  8:00pm

獨立思考

讀劇:曹禺《雷雨》選段

導演:傅月美

演員:梁翠珊、謝月美、高繼祥、吳思衡、葉嘉茵、盧嘉能*

嘉賓:張飛帆

*承蒙大細路劇團概允參與演出

簡介

中國現代戲劇最著名的作者是曹禺,曹禺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1933年完成的《雷雨》,而他當年才廿四歲﹗真是個早熟的天才﹗三十年前,大少爺狠心抛棄私戀的女僕;三十年後,失愛的後母與兒子發生不倫之戀,而同母異父的兄妹在不知情下竟然亂倫……。驚世駭俗而彷彿老套的情節,其實潛藏了永恆而動人訊息:「獨立思考」。德先生 (民主) 和賽先生 (科學) 的背後,都必應有這個難而又難的獨立思考﹗這是五四運動留給我們的第二個關鍵詞。讓我們來重溫這個戲的幾個片段,也讓嘉賓張飛帆 (得獎劇《棋廿三》的作者) 來和我們一起分享他的看法。


第三場: 19/10/2019 (星期六)  3:00pm

兼容並包

讀劇:夏衍《上海屋檐下》選段

導演:陳敏斌

演員:潘芳芳、謝月美、姜達雲、葉佩雲、張滿源、譚美琼、梁偉傑、楊國明、關美莉、鍾寶強

嘉賓:楊慧儀

簡介

夏衍是一位縱橫於舞台和電影兩界的大師,他的名作《上海屋檐下》正充滿電影感。他以一幀又一幀快照 (snapshots),活靈活現地展示出多個家庭的眾生相。這裏有人生的悲苦、經濟的重擔、外敵的威脅、政治的壓力、友情的背叛、道德的包袱……。舞台上演的是上海而不只是上海,是1930年代卻又宛在目前。一切生動的片段與高超的藝術成就,全歸因夏衍對他筆下每個人物的尊重。五四運動留給我們的第三個關鍵詞是「兼容並包」。怎樣才是真正的「包容」?《上海屋檐下》是個難得的經典,幾十年之後仍然有讓我們重溫的價值。與我們一起討論的,是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老師楊慧儀。

《上海屋檐下》的五家人

林家 (客堂間)
林志成 - 姜達雲
楊彩玉 - 潘芳芳
匡 復 - 張滿源
葆 珍 - 譚美琼

趙家 (灶披間)
趙振宇 - 楊國明
      - 謝月美
阿 香 - 關美莉
阿 牛 - 鍾寶強

黃家 (亭子樓)
黃家楣 - 梁偉傑
桂 芬 - 葉佩雲
黃 父 - 姜達雲 兼飾

施家 (前樓)
施小寶 - 譚美琼 兼飾
小天津 - 梁偉傑 兼飾

李家 (閣樓)
李陵碑 - 楊國明 兼飾

其他:

(菜販、報販、青年職員等) - 由各演員分飾


第四場:19/10/2019 (星期六)  8:00pm

或存或亡

讀劇:老舍《茶館》選段

導演:蕭新泉

二胡伴奏潘志明

演員:陳耀雄、廖賢志、黃 華、鍾寶強、羅智仁、李國生、譚美琼、鄧美貞、鄭惠成、張蕙嫺、王溢程、黃展盈

嘉賓:盧偉力

簡介

老舍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被尊崇為「人民藝術家」,可是十多年之後,他卻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投湖自殺。他的最重要劇作《茶館》,以北京一家茶館象徵古老的中國,在清末,在民國初年,一直到抗日戰爭之後,半個世紀之間,掌櫃王利發從不間斷地用盡心思去經營,去改良,去討好,去掙扎,但是,茶館終於逃不過它最後的命運。「或存或亡」是五四運動的第四個關鍵詞,它來自北京大學學生羅家倫起草的《五四宣言》最後幾句:「外爭主權,內除國賊,中國存亡,就在此舉了﹗」老舍的《茶館》,彷彿是這個存亡困境的舞台縮影。百年之後,回顧國人劇人的腳步,我們會得到怎樣的感悟?與我們一起討論的,是香港重量級藝評人盧偉力。


第五場:20/10/2019 (星期日)  3:00pm

百年迴望

讀劇:校協戲劇社《五月四日的小息》;麥晉然《一九‧一九》

導演:麥晉然

現場音樂:許少榮

演員:吳惠麒、李銘棋、余潔鈴、周偉泉、陳芷鈞、郭美盈、麥晉然、張雪妍、麥嘉慧、羅凱欣、蘇愷琪

嘉賓:胡境陽

簡介

「校協戲劇社」是香港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由中學生組成的劇社,它在最輝煌的1974年,應邀在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主辦的「紀念五四文藝大會」上演出短劇《五月四日的小息》。通過一家中學小息時學生的對話、困惑和爭論,思考五四運動的意義。我們從回顧這個四十五年前的重要劇目開始,再以《一九 ‧ 一九》這新編短劇做個雙重的回應,志在引發反思:五四已遙遠得不消再提?五四仍有待我們重新挖掘與認識?五四,和今天 (以至未來?) 的學生運動有無,或者,有什麼關係?與我們一起討論的,是得獎劇本《聽搖滾的北京猿人》的作者胡境陽。年輕人說五四,自有一番可「聽」之處。